古风悠悠,思载千秋。在历史悠久的云浮大地上游走,亲身体验繁音急鼓、红红火火乡村习俗,观赏新兴县太平镇的“舞火捞”、号称“活化石”的郁南县禾楼舞、云安县高村镇的“福送百家”、云城杨柳金鱼沙村的土地诞……此起彼伏间,一股古韵悠长的百越文明之风扑面而来,仿佛古老的民俗歌舞、礼乐仪式,已被岁月涤净的铅华,幻化成在水一方的南国佳人,临水低吟,曼舞浩唱,历经千载仍古朴悠扬,余音绕梁。 是郁南县民间一项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民族舞蹈中的“活化石”,在郁南县连滩镇盛行。舞者戴面罩,头顶蓑帽,足蹬麻鞋,身穿黑衣,手持火把围绕火堆亦歌亦舞。在古朴而悠扬的音乐中,身披红袍的“族长”左执牛头锡杖,右执铜铃,在铃声号召下,众族人依次出场,过火门,拜“族长”,双手将稻穗举过头顶,庆祝五谷丰登,祈求上天再次赐福。舞者舞步轻快,号声呼呼,一派庆丰收的景象,歌词亦曰:“登上楼台跳禾楼,风调雨顺庆丰收,瑶户欣歌太平世,众执穗铃咏金秋。” 唐宗古风 云城区思劳镇大坑村于明朝嘉靖年间开村,始祖李晚清。该村醒狮民间艺术始于民国初年,是典型的南狮风格,同属佛山南海一带的醒狮套路。醒狮被认为是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每逢喜庆佳节,或有重大庆典活动,必有醒狮锣鼓镲助兴。 金鱼沙土地诞 云安区都杨镇金鱼沙村位于西江中游河道中心,总面积2.3平方公里,长米,最宽处米,由绿洲和沙洲两部分组成。村中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风景宜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金渔沙搬迁到杨柳墟,全村均为余姓人家。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村里都举行土地诞炮会。炮会当天,降水、六塘等村余姓兄弟以船作交通工具,抬着大烧猪、大炮仗、大香烛,醒狮开路,敲锣打鼓前来庆贺。 水东炮会 炮会是云浮市民间留存历史悠久的一种风俗习惯,各地放炮形式不一。云城区腰古镇水东炮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举行。炮会所放的“炮”是一个由竹、纸、烟花、铁环(即炮头)等组成的精美大花蓝。“炮主”为本村在上一年新添丁的户主,最早出生的为第一“炮主”,俗称为“头炮”。“头炮”主持本村炮会大事,依照小孩出生时间顺序分别有第二炮、第三炮……,每年视小孩出生情况放若干个炮。炮会当天,“炮主”身穿节日盛装,扛着三牲,拜祭祖先和酬神,在宗祠或指定的地堂燃放鞭炮营造气氛。首先燃烧“头炮”,接着展开最为激烈环节——“抢炮”,抢完“头炮”后接着烧、抢“二炮”、“三炮”……。抢炮者多为本村和附近的村民,不分男女老少,均以抢到“炮头”为荣,抢到者将得到“炮主”的利是和礼品,寓意赢得幸运、吉祥。 鹏石土地诞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云城区云城街鹏石村都要举行“烧炮”和“抢炮”活动。所烧的“炮”,是用竹、纸等物品制成,一般分为“丁、财、贵、寿”等“炮”。村民们在“炮”的周围捆扎上烟花、爆竹,“烧炮”时由专人负责点火。当这些烟花、爆竹被点燃时,鞭炮和烟花向空中散发出五颜六色,与现场拥动的人群汇成一片欢快愉悦的场景。待最后的炮胆爆炸后,村民蜂拥而上“抢炮”,抢到“炮”的村民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在这一年里风调雨顺、大行好运。 鹏石土地诞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云城区云城街鹏石村都要举行“烧炮”和“抢炮”活动。所烧的“炮”,是用竹、纸等物品制成,一般分为“丁、财、贵、寿”等“炮”。村民们在“炮”的周围捆扎上烟花、爆竹,“烧炮”时由专人负责点火。当这些烟花、爆竹被点燃时,鞭炮和烟花向空中散发出五颜六色,与现场拥动的人群汇成一片欢快愉悦的场景。待最后的炮胆爆炸后,村民蜂拥而上“抢炮”,抢到“炮”的村民会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自己在这一年里风调雨顺、大行好运。 烧大炮 新兴县天堂镇内洞莲塘村“烧大炮”又叫抢花炮,是一年一度的庆元宵民间习俗活动,始于明末清初,流传于新兴县内各地,以天堂镇最为流行。“莲塘炮会”始于明朝正德十年,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据了解,《天堂抢花炮》项目已经列入新兴县首批和云浮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舞火龙 新兴县稔村镇傅姓坊“舞火龙”已经有多历史,在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举行。“舞火龙”当晚,成千上万人前来观看,深深感受这个浓郁的民间习俗。据介绍,每到中秋前夕,由坊里的善心人士出资,再由镇上老艺人手工扎出活动用的火龙、香把等物件。物件有的像奔马,有的像雄狮,有的像飞龙,工艺相当精致。整个晚上街上灯火通明,烟花璀璨。街上许多男儿来回舞动火龙、香把,寓意可以驱除邪魔、黑暗,得到吉祥和光明。 舞火捞 “舞火捞”是新兴县境内农村在农历二月初十晚上举行的一项隆重民俗活动,是元宵节灯会的一部分,保留有古代原居民对火图腾崇拜意义的巡游活动。据说,这种习俗于宋代时候形成,是村人到岱山寺接六祖神像回村中闹元宵的一项重要仪式。他们值着春天闹元宵,以燃烧熊熊大火,寓意新的一年村人平安、六畜兴旺、百业发达。图为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舞火捞”的盛况。 三罗宋桂张公庙炮会 三罗宋桂张公庙距郁南县宋桂镇1.5公里,位于宋桂、车岗、凤塘三村交汇处的虎山腰,建于明万历五年,为纪念开辟三罗(罗定州、东安、西宁两县为一单元)有功的敕封护国庇民英勇都督大将军张元勋而立。张元勋曾在戚继光麾下,征剿浙、闽、粤沿海的倭寇立下大功。每逢每年八月十五、六日,海内外各界人士以及三罗群众纷纷前来参加各项纪念活动,热闹非凡。图为三罗宋桂张公庙农历八月十六炮会盛况。 云利醮会 云安区富林镇云利村的“云利醮会”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云浮三罗地区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乡村民俗文化大盛会,每十年举行一次(逢丁见醮),始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衰于文革,复兴于改革开放。醮会民俗文化浓郁,由开坛、巡行、行香、散醮四大部分组成。连续五晚大戏演出、音乐晚会、醒狮武术表演及八音、道士、色上马巡游等等。村头巷尾家家户户高挂起双喜大灯笼,张灯结彩,热闹甚于过年。每次醮会均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期间不论本村外出人员、亲戚外嫁女等都全部回来,参加达0多人,有千人朝拜仪式、千人十里祈福大巡游。此外,盛大“百家宴”也引人瞩目。据了解,云利村位于云安县富林镇南端,明朝万历五年(年)建村,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有云浮“长寿村”之称。 高村炮会 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云安区高村镇多数村庄举办民间炮会活动。炮会时间为一天,全过程分祭祖、巡游、烧炮、送炮等程序。其中巡游时间最长,期间炮队敲锣打鼓,舞狮舞龙,一般是沿着村委会所有自然村进行巡游,以祈祷新的一年丰衣足食、生意兴隆、添丁发财、大富大贵,又被称为“福送百家”。 南盛炮会 云城区南盛炮会在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九举行,集中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共放三炮,有“一炮丁、二炮财、三炮保平安”的寓意。“炮主”是上一年抢到炮头而送炮回来的主人。前来抢炮和看热闹的多为邻近乡村民众,也有远方的来客。抢到炮头者均会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和礼品,更意味着来年行好运,但次年要将炮头送回。烧炮活动通常在当天下午进行,吉时一到,场内烟花齐放,八音齐奏,人声鼎沸,热闹非常。每放一炮,人们会蜂拥而上,奋力拼抢,执到炮头者要用尽千方百计携炮跑回并拜倒在台前的神位前,才算大功告成。每年前来参与抢炮或看热闹者成千上万,场面十分壮观。 马塘庙会 马塘庙会是云安区富林镇马塘村的一个民间习俗节目,会期为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十到十三日。按当地习俗,马塘庙会按干支纪年逢子、卯、午、酉年的祀奉活动最为隆重,尤以初十日的“菩萨巡游”(即关公巡城)和五月十三的“关帝诞”最为热闹。一连几天的活动有开坛、巡游、演戏、买卖、饮食、娱乐、放花炮等,不论白天或晚上都有大戏演出、八音演奏、燃放烟花炮仗。庙会多由马塘及附近的几十个村庄的村民参与,也有前来祝贺的亲朋好友,人头涌动,热闹非凡。庙会以祈福、娱乐为主,以期盼当地祓除不祥、降福赐瑞、保境平安,祈求来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年4月16日,“马塘庙会”被列入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滩飘色 起源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一种融戏剧、魔术、杂技、音乐、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又被称为“隐蔽艺术”。飘色由三部分组成,一是色柜;二是色梗,即支撑用的钢枝;三是扮演“色”的演员。多以神话、历史故事为题材,具有色彩艳丽、造型大方、装置奇妙、讲究力学、内容含蓄的特点。巡游表演时,每板飘色都有八音锣鼓队奏乐伴随,形成声、色、艺组合表演的流动立体舞台,引人入胜,令人联想。 连滩飘色反映了当时农耕文化形成的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是研究社会历史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情况的历史资料。同时其中蕴含着粤剧文化、服饰文化以及声乐文化等各种传统文化元素,是一种复杂多样的民间艺术,为研究传统的造型艺术、杂技艺术、服饰艺术、绘画艺术、铁木工艺等的历史发展轨迹,提供了一个原生态的园地。加上其由群众举办、群众表演、群众参加、群众娱乐、群众受益的特点,可以说是兼具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等于一体,充分反映和体现了西江流域百越文化的灿烂辉煌。 社圩元宵筵席 每年农历的3月14日,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民都会举行大型“舞火捞”活动。当日,村里男青年敲锣打鼓,舞着狮子,妇女们挑着柴火,集中到新兴县最古老的寺庙“岱山古寺”举行祭拜仪式,随后村民抬着火捞再回到村中的寺庙举行庆祝仪式,活动热闹非凡,使乡村的春夜充满浓浓的传统中国味。 老屋婚纱,新人新俗,传承与发扬,揉合成一曲古老悠扬的乐韵。来源:云浮日报 赞赏 长按北京什么医院治白癜风好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