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浮,成也石材,败也石材》 (本文发表于-11-4广东发展论坛,现以成为云浮石材业的历史) 一曲颓势难挽的歌声依旧 一场顺势而动的山雨欲来 有人出师未捷(林汉曾锐坤) 有人壮士断腕(陈泽陆军强徐庆启) 1: 讲述财富故事,追寻财富品质,大家好,我是奇志。红楼梦中有个空空道人发现了女娲补天留下来的一块石头,由此展开了一段爱恨情仇。今天在这里我也给大家讲一个石头记。讲的是中国石都广东云浮,三位风云人物二十年的沧桑变迁。 云浮于上,石头之城。三年前,云浮赢来了中国石都的称号,三个月前,这里更是登高一呼,召开了第二界国际石展会。慕名来到云浮,一条绵延百里的石材走廊首先闯入了镜头。但当我们把视线推上,却赫然是一份权威机构发布的2003,广东城市竞争力调查报告:石都云浮,排名倒数第三。 (童声)“云浮云浮,满山石头,若能调走,永不回头”(童声)“云浮云浮,满山石头,点石成金,名扬全球”渐弱 作为广东最年轻的地级市,云浮有着近300年石材加工的历史。祖祖辈辈做着石头,云浮人在这个产业投入了一半多的人口。这条从腰古镇一直绵延到镇安镇的百里石材走廊两旁,方圆一百多公里现在已经插针不进,没有一块空地。当地一位颇懂掌故的老人却告诉我们,繁华如斯的云浮,今日所骄傲的,已经与往日有质的不同。 老潘:如果这么多的石材老板没有一个组织,就好象觉得一个火车没有头,好象一盘散沙一样。 不过这种说法正确吗? 河口石材走廊,今天汇集了四千多家大大小小的石材厂,其中最牛气的一家,叫永光。老板是当地一位呼风唤雨的人物,陈氏三兄弟中的老三陈泽,云浮石材协会会长。 陈泽:云浮的石材发展慢,我感觉有一点就是,他们做老板当年比较小,不敢去做强做大,都是家庭作坊。 就在我们要对陈泽做进一步了解之时,他突然揪出了另一个关键人物。陈泽回忆说,1983年,自己还是个毛头小子,曾经路过此地一个不起眼的小村:牧羊村,无意中见一人正在开山取石,打听之下,发现此人靠做云石赚了6万块,年轻气盛的陈泽突然间开了窍。而那个取石人,名叫林汉。 林汉和电表工人讨价还价 几经周折,在云浮市中心我们找到了这位公认的第一代石商:20年前无比风光的林汉。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位石商第一人竟然以这样的话语面对记者的采访。 林汉:我是云浮县云城镇牧羊村林汉。。。 也许太久没有接触外界,面对镜头,昔日的石都第一人,竟有几分胆怯甚至滑稽。在今天四千多家石材厂中,林汉早已被淹没无踪。但我知道在二十年前,正是他,用牧羊村的云石改变了云浮人的命运。看着老人眼中那种欲说还休的苍凉,这位石都的第一代石商,究竟会告诉我什么呢? 云浮西南十里,是云浮石商的发祥地牧羊村。这个至今还能依稀想像原貌的石材工业城,建于80年代,现在门可罗雀。村里的手工作坊,现在靠从河口石材走廊买石头、捡废料度日。 时间拉回来二十多年前,当地有句顺口溜:“路不平,灯不明,九曲十三弯,石头黄土堆满山”。80年代初的云浮人很穷,很穷的云浮人在石头山上种粮食,他们恨透了这座的石头山。当时的林汉,刚刚52岁。 林汉:就是我第一个办厂,他们都看见我们很好了,就跟我学了, 年,身为牧羊村党支部书记的林汉,和村里的6个农民商量把山上的石头挖下来变钱,根本不懂技术的农民,只知道把石头锯成板材,却糊里糊涂地一人赚了六万块,要知道当时人均收入不过元,听到消息的云浮人扔下锄头,涌向了牧羊村。村里一下子出了50多家石材厂,附近人纷纷来取经,就这样,小小的牧羊村掀起了云浮人的第一个创业高潮。 林汉:过去我们抽烟都是抽烟丝,抽烟没有钱买,后来我们都是抽卷烟,高级一点,其他农民就看见了,你们办厂,很风光很好,赚到钱了,我们要搞行不行?我说,可以埃奇迹就这么开始。在牧羊村今天还能看到一座建于年的火车站,建站的时候,林汉正在开始建厂。那时的林汉,迎来了他一生最风光的时刻;那时的车站,也闪亮着特殊的荣光:作为当时云浮地区的总站,建在了一个村庄里。 刘功荣:一直走下坡路,从95年开始就走下坡路,大概后来运量只是原来五分之一左右。但总体来说,云浮市的经济没有很大的发展。 牧羊村火车站曾经一度货运兴隆,在年,创下了每年运万平方米石材的记录,四位香港铁路会的会员来云浮考证这一段历史,留下了这些我们今天已经无法拍摄的痕迹。 偶尔有一辆运石头的老式东风列车呼啸而过站在月台上,看着刘站长孤身守望的那个偌大站台,我偶然听他低声说起,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些建筑石材,正在从这里运向北京。是的,我很清楚云浮石材在外的美名,这也是我来云浮的初衷,但我的心却飞向了10里外那个叫林汉的老人背影,飞向二十年前那段翻开了石都历史的意气时刻。林汉,他在开启一段历史的同时,又是怎样注定了自己的结束呢? 林汉介绍当年的老照片 记:这张照片是谁给你们拍的? 一个记者,当时不记得哪一个,有一些记者,当时我在检查那个石头的质量、规格。 记:这个石头叫什么石头? 记:云石。 编号是,的最好,的一般,他们这个购买石头的就是要。 林汉:一天忙到晚,天天都有人来参观,一天到晚都不停,那时侯很好啦。 其实,林汉江湖第一人的地位并没有保持多久。由于合伙人意见不合,国道边石材走廊兴起,这云浮第一家石厂于四年后关闭。林汉用赚来的钱重新办了个小厂,但也仅仅维持到年。那一年,牧羊村周遭那雪白的矿山封山了。 老潘:按照传说来讲,很古很古以前,龙母和布依斗,布依从天上赶了九个羊来,。。。赶到这个地方,变成了石山石山,曾经在牧羊村下绵延数百里的雪白矿山,今天只剩下孤零零的一个小角,坚定地指向蓝天。 老潘介绍矿山: 记:以前是不是这一片全部都是石山? 全部是石山,一块一块,这一大片的石山。这两个石山,出云石这个精品,按照国家标准定,是云花、、。因为这个白的、黑的这个花纹搞这个板材要进行打磨,能够有种种图案,是很漂亮的。 走近矿山,整座山已经被连跟挖起将近30米,矿脉被封后,只有三三两两的村民还在附近敲打着路边的碎石块,据说能做成石米。20年前的林汉,就是在这个地方,打起了石头的主意。 林汉介绍他家的桌子自己做的。 记:哪年做的还记得吗? 89年做的,十多年了。 记:很漂亮。 这个叫做青白花,有一些图案。 记:现在应该很少见了。 很少了这个,这个基本上没有了。 在老人的家里,有一张价值连城的桌子,就是用云石中最好的做成的,这是我们在云浮唯一一次见到云石。正是这石头和老人当年的大胆,让当时的云浮县城石材业产值,十年间跃上了10个亿。 林汉:我91年就退休了,年纪又大了,在农村办,生意不及那个大公路,生意差一点,我就叫小孩去下边办。 林汉退出江湖后,他的一子两女,现在在河口石材走廊上创业,却始终不太景气。不过这一次,林汉家选择的开厂位置,却背靠着那个二十年前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毛头小伙:陈泽所开的公司。站在街头,望向那个年青人开的公司,那一刻,林汉没有听到记者的提问。 花了不到一小时,我爬上了这座在今天很不起眼的小山,山上没有鸟鸣,山下是静静的牧羊村,村边山脚那一排密密的屋棚,是十多年前开山者留下的印痕,今天已经成了危房。孤独的矿山与十年来人口已经减半的牧羊村,静静地对看着,而那位带来这种巨变的老人,今天独守在十里外的云浮城中。我在想,如同石头挖走了就不会回来,这种改变也将定格下去吧。那么,支撑着今日云浮成为中国石都的力量,又会是什么呢? 2 云浮的云石矿已经封了。推动云浮石商大变迁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林汉告诉我们,要考证石都石商的变迁史,还得找到两个人,一个叫曾锐坤,同样是云浮的第一批石商,由于不愿意把厂迁到石材走廊,在十年前竟然破了产。另一个人,就是他在大街上凝神守看的那个企业的老板,在他身上,我们能找到两代石商间恩怨纠葛的答案。今天的这个故事就讲到这,明天一起去见见那个答案。 石头记(中):英雄泪 财富故事用艺术赚世界的钱(1) 1: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昨天我们讲到牧羊村第一代石商似乎英雄末路。其实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今天云浮百里石材走廊的兴起,正在让这里逐步转变为一个大进大出的全球石材加工基地。只不过,站在他们肩膀上准备着再次起跳的云浮第二代石商们,却突然说,自己,是一群孤独的英雄。 ,是云浮第一代石商林汉开始梦碎的那一年,那时的他,还没想到自己即将被历史遗忘,更没有想到,在距他十里外的公路边,一个傻小子会靠着一辆摩托车,接下他在牧羊村未能完成的事业。此人,正是曾与自己有过一面之缘的陈泽。 不但办出了云浮最大的石材厂,还重新点燃了云浮人眼前的石都路,陈泽与他人的不同,在于他入行一年后的顿悟:不能坐吃山空。不过,能够替代牧羊村云石的原料基地又在哪里呢?一天喝完早茶,陈泽看到有一家石材厂拉来了满车他没见过的石头,商人的本能让他猜到,这外地的石头,成本一定比云浮低,偏偏那个叫邓兴的老板是个小心眼,不肯告诉陈泽从哪运来的。一气之下,陈泽干脆骑了辆摩托车悄悄跟了过去。 陈泽:确实辛苦,比我以前当兵还要辛苦。大概23个小时,确实没有睡觉。 陈泽的哥哥:我弟弟够胆量,开车凶,厉害,广西白搞回来我都不知道。 80年代,中国大部分的公路都是很窄的沙路,车过之后尘土飞扬、黄烟滚滚,这个退伍兵没有想到,自己这一跟踪就是一天一夜。陈泽跟到了位于广西贺县黄田镇的一座矿山。 陈泽:84年开摩托车到矿山,我可能是第一个。跟到这个矿山,现在我发财了,轮到我发财了,我看到这个矿山的石头是白白的,雪白雪白。 把眼光投出去,我知道这是陈泽命运转折的关键,也是云浮石商新的开始。不过,我还知道,当年让陈泽花了23个小时跟踪的老板,在今年春节已经过世,走之前,他也早已不再经营石头。他也许一直都不知道,那天自己的货车,会带出一骑绝尘的云浮石材老大。而这个老大,又为什么会落在陈泽身上呢? 陈泽,是云浮石材协会的发起人之一,协会会长。不过提起石材协会,他却仰头喝酒,低头不语。他要我们自己去找另一个人,云浮工艺石材老大、石材协会副会长陆军强。 陆军强是以两票之差,在会长选举上败给陈泽的。他告诉我们,陈泽并非一帆风顺,面对云浮石材市场无序竞争的情况,陈泽曾经在去年组织八十个石材老板开了五次会,打算搞一个云浮石材块锯加工协会,制订统一的质量价格标准,却由于大家意见不合,最终夭折。 陆军强:小作坊可能会把整个市场搞乱,会这样,这样说可能对小作坊打击很深。 老潘:老板都是个体,不同地方也有,不同性别也有,不成文的一个帮派, 石材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一模一样的石头,可能同时有一千家企业在卖,管理不善,很容易恶性竞争,最终结果是云浮的石头连续十年跌价。此前,陈泽还曾联合几个大老板,想在云浮搞一个进出口总公司,去外面接工程,再拿回来分给小厂做,本来一个多方共赢的提议,小老板们却选择了不相信大老板,为了一年稳赚的十几万,宁愿自己从大厂直接进几块销路好的石头,转手自己卖。 陈泽讲小厂:(他们)买我们很小的石头回去加工,成本低,设备落后,很满足。比打工好。 云浮低档小作坊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陈泽当年起家的九龙桥。年的五月初五,陈章、陈强、陈泽三人桃园结义,用全部家当在这里办起了九龙桥的第二家石材厂。 陈泽:以前我们厂门口就是国道,广西打越南就是从我门口过去的。 20年前的九龙桥是一片农田,早年国道就是从桥边的这条小路经过,80年代,紧随3公里外牧羊村的发展,九龙桥也兴起了一片手工作坊,但是,随着96年国道改走河口街,如今的九龙桥虽然没有象牧羊村一样衰落,却也一直停滞不前,沦落成了低档小作坊的天下。 记者在九龙桥的个小作坊调查 你们厂在这边几年了? 不知道几年了。 石头从哪里进来的?是不是从大厂买的? 低头不语。 你们厂在这边几年了? 我都听不懂你的话。 九龙桥大坎村村支书黄兆坤:地方小就是小厂,都是家庭作坊,不是合格的,都是一屋两屋这样做的。家庭作坊就是亲戚朋友帮帮他做一个工厂,都是本地人。 九龙桥一家一户就是一个所谓的石材厂,陈泽苦笑着告诉我,他屡次想改良云浮市场结构的提议,都是在这里遇到了最强的阻力。石头般的保守是他的老家人。站在九龙桥这座建于清朝的古老石桥上,看着面前这条陈泽出钱修的路,清点着这批大部分从陈泽的公司低价进来的石料,九龙桥的一位老人告诉我,阿泽小时候打架从不认输。但是,刻在陈泽脸上的那道很深的忧伤,是否也正来自这条九龙桥呢? 陈泽在办公室的窗口介绍楼下的石头:我这里有36个国家的石头 云浮人说,陈泽开创了一种大进大出的运营模式:搜罗世界名石来加工,再返销回去,众多小厂因为能够从陈泽这种大进大出中,接到加工的活而生存了下来。陈泽自己却说,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十年前他的誓言:永光不能当一家作坊。他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走出云浮的人。 陈泽:很多老板过来看,确实不错,陈泽确实有眼光,每出去一次,就要学点东西回来。 年,在去欧洲旅行时,陈泽在罗马看到了一种漂亮的石头柱,立刻用照相机拍了下来,还自己取了个名字叫“罗马柱”。回到云浮,这柱子引起了一次不小的跟风。 富林石材经理罗才:我跟着你来走,我做不了你这么大,做小一点,也比我以前的做的大。 陈泽:云浮做石材的老板,有一半以上来看,谁来看我都喜欢人家来看,人家来看证明我做的好,人家不来看有什么好的,好像我这个宝马。 除了罗马柱,陈泽淡淡地说,许多第一也是他。是他在云浮人观望了多年后,买了云浮的第一辆宝马;是他,在云浮人中规中矩盖楼后,搞了云浮的第一个石头别墅。年,痛心于云浮花岗岩磨制的粗糙,陈泽跑到香港,把花岗岩磨边的技术带回云福 陈泽:他们磨花岗岩比我晚了一两年了。他看见我们花岗岩的磨边就说,永光永光花岗岩能磨边。 尽管在香港学技术的时候曾被当成了小偷,陈泽还是保持他那自负行事的另类风格。不过,站在这根罗马柱前,陈泽眼中再次流露出几分忧伤,这个石都老大居然说,云浮今天所谓的老大其实都脆弱,离真正做大做强的路还很远。 陈泽:按照我目前的状况,做石材这么多年,做强做大是下一代。他们做老板比较小,不敢去做强做大,都是家庭作坊,如果十几个老板合起来,搞成一个集团式的方式来做石头,云浮有五六家就很厉害了。 就在陈泽学来罗马柱的同一年,陆军强凭一张照片搞出了云浮的第一台壁炉,并且卖到了意大利,这两个不约而同走出国门的第二代石商人也发出了同一声叹息。 大陆石材老板陆军强:云浮有一个习惯,当时都是用家族式去经营的,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一个上市的企业。 在陆军强的工厂,我见到一位知名企业家斥巨资给自己定做的雕像,同样的石头在隔壁的小作坊却卖不到百分之一的价钱。做石雕的云浮人有一点名气、有一点执著,也有一点遗憾。这为让我想起陈泽不经意间说过的一句话:我现在不想再做大了。走出去了,引进来了,誓言实现了,我们却猛然间发现,陈泽,不过是一个孤独的英雄。 陈泽唱歌《新鸳鸯蝴蝶梦》音乐起,延续至 导语2昨日像那东流水,离我远去不可留,昨日乱我心多烦忧。。。 年,陈泽在自己新建成的永光新厂中,盖了栋后来成为了云浮旅游景点的办公楼。那是他一掷千金,用整整四年时间按五星级酒店标准修建的,每天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陈泽笑笑说,盖楼的钱能否收回来并不重要,来云浮看石头的人多就可以了。 不是最好的朋友,背后给我泼冷水,我也不怕,在云浮,规模的厂很少,真正达到标准,这个工厂在整个云浮,都有贡献。 2 一代石商隐退,二代石商英雄泪,也许,在陈泽的歌声中,不是要唱出爱情的辛苦,而是另一种辛苦。打磨石头的云浮人,为何在打造财富的路上总是一副怅然若失的样子呢?其实,在外面的市场向云浮敞开的同时,云浮也在向外面的世界敞开胸膛。一群福建人、一个美国人和一个港商不知从何时开始,在悄悄地告诉云浮人三个字,不知足。石头记的下集我们再见。 石头记(下):石都的变与将变 1 讲述财富故事,追寻财富品质,我是奇志,继续给大家讲石头记。前面说到云浮这个石头城,一代石商隐退,二代石商孤独,不过这并不防碍云浮石都名扬天下。到今天,这里多了一批身怀绝技的外来和尚,他们在云浮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本地石商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石都的命运,是否也从此有了新的改变呢? 云浮云浮,满山石头,点石成金,名扬全球眼看着坐吃山空的老前辈们,云浮的第二代石商变精明了,他们用脑子赚钱,大进大出给石都带来了新的希望。可是,正当幸运儿陆军强叱咤风云的时候,他的外乡师傅李森才,却在以一种叫好不叫座的生存状态,改变着石都的命运。 李森才(在工艺厂)第一个就是带他,学徒就是陆军强,人还是挺聪明的,吃不了多大的苦,作为一个投身于艺术,要能吃苦,不单聪明,还要能吃苦,没有联系了,应该讲是没有联系了,好多年没有叫过我(师傅)了,很多时候都心灰意冷了年,第一批来云浮的外来和尚是一批艺术家,17岁就开始在四会做玉雕的李森才便是其中之一,虽然只带了陆军强这个徒弟,但李森才在云浮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现的他在当地也算是个响当当的人物,身份是云浮市工艺美术家协会会长。 靠艺术走向世界 年,李森才干了一件轰动全国的大事,他把一幅叫做《天长地久》的大理石壁画安到了埃及开罗的国际会议中心,这件事还被编入了云浮的地方志,李森才顺理成章地成了云石工艺的领军人物。云浮开始走向世界,采访时,我们恰好遇到了几个福建来的石材商人和他们在美国分公司的副总裁。 福建华虹公司副总裁CynthiaRamange:。。。。。。 这个美国女人从80年代就开始做中国的石材生意,这是她第二次来云福福建的石材基地,以大规模的石材公司为主,而云浮的手工作坊中生产出来的工艺品却有较大的优势,这位美国商人与一群福建老板专程来云浮,准备购置一些石雕和马赛克作品,再通过他们的分公司销往美国。 李森才为我们介绍他的作品 实况 这个港湾,石头砌上去这个墙壁很好看,很舒服。 这些用手工拼出来的作品卖出的价钱惊人地高,通常在两千到五万之间,是云浮石材现在的新宠。因为,做马赛克几乎不要成本,只要有图样,用大厂做板材剩下的废石头切割成小块,再拼起来就可以了,可是,只懂技术的本土石商却通常做不来。在云浮第一个想到要搞这利润很高的马赛克拼图,正是这李森才。 李森才:那些人觉得,弄成这么小的东西,来再组合没有这个必要,包括做板材的其他那些人都不理解。 在本土石商的一片嘘声中,年,李森才卖了自己的车,在这间小屋子里搞起了他的马赛克。看到李森才用小石头赚了大钱,石材厂的老板们纷纷抬高了废石头的价格。尽管之前有了不认自己的徒弟,李森才还是把自己的艺术天才教给别人,同一条街上中德石业的老板,就是在李森才这里学了马赛克的技术,从破产的边缘到发展成了一家几百人的大厂。 李森才:所有雕刻都是我教的,你看我的手都起了一个一个老茧了,还要钳钳那个小石头石头做成画,取个好听的名字,就立刻价值连城,只知道种田、锯石头的云浮人立刻对这位搞艺术的外乡人另眼相看。之后,李森才又费劲周折地把圆柱和马赛克工艺第一个带到了云福可改写了云浮历史的李森才,如今依然孤零零地经营着一个二十几人的小工厂。 李森才:做企业来讲,我这个人比较保守一点,不想有太大的波动,理想和赚钱结合起来,各一半,平平淡淡过就很舒服,作为一个搞艺术的人变成金钱的奴隶,完全失去艺术的意义了。 在石材走廊上,云浮的石头都有着很动听的名字,比如贵夫人、新莎安娜、爵士白。给石头起这些名字的,一定是个非常浪漫的人。漫步在这种浪漫氛围中,不知为什么,我却又想起隐藏在这些石材厂中间,李森才谈到他的徒弟陆军强时,那无奈的眼神。云浮的突破,真能选择在这里吗? 李森才:我喜欢自由,所以我也是为了自己的理想,艺术这方面去做的。 陆军强:现在去意大利,很多人问你是哪里来的,我们说云浮他马上知道。 一个在执着于艺术,一个的生意却越做越大,李森才和陆军强这对师徒独自经营着自己的产业,就算是做得最大的陈泽,也是自家经营着家族企业,难道云浮人就真的那么喜欢单打独斗吗? 靠管理再振石都 千里之外,福建于90年代兴起了石材基地,发展异常迅速,直接挑战着广东云浮的地位。虽然云浮拿到了中国石都的封号,也办了两界国际石展会,但他们并不能高枕无忧,也许几千家家族企业是云浮现在的优势,也正是他们以后的致命伤。 云城区区长袁锦权 根据家族企业不足。。。改革。。。 永光石材厂陈泽 云浮这个石材基地名称没有安错,但是有一个,云浮大型的石材厂不多。对整个云浮来说,就是要多几家永光规模这么大的工厂。 大陆石材厂陆军强 小作坊可能会把整个市场搞乱,会这样。这样说可能对小作坊打击很深,你都是小出来的,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在小作坊一赚到钱,马上改变现在这个面貌,要快点往前面,观念不转变,很快要倒闭。 是的,云浮让人奇怪,多达家石材厂中,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乎为零。几年前,陆军强就曾经与别人尝试合作,真正迈出这一步的人,叫罗才。 富林石材工艺有限公司 罗才:去那些厂参观,至少会激发我的头脑,为什么你行我不行呢? 罗才与陈泽是多年的朋友,他与一个叫陈国新的司机一道,在年就颇有远见地搞起了股份制公司,在云浮大多数老板的名片上印着“石材厂”的时候,罗才的名片上,赫然印着“富林石材有限公司”。 富林石材工艺有限公司罗才 人家发展比我们晚了很多,为什么福建发展比我们快?所以一定要搞股份制,一个人的力量小,要靠你们或者其他人来把这个企业搞大做强。 云浮市中心的雕像,是一个男人拿着最原始的开山风炮,神色凝重地望向远方。我不知道这座名叫“云浮之光”的雕像,到底是为了纪念谁,或者在是推崇什么,但是我知道,在那雕像远眺的目光中,有一群人,正在思考着云浮的未来。 年4月16日,在云浮轰轰烈烈地召开了第二届国际石材展览会,成交金额4.5亿元,似乎在向人们证明着石都的实力。可是,这样大规模的石展会竟然是在当地一家外资企业的厂房中举行的,老板是一位叫徐庆启的神秘香港人,97年的时候,他只是想来云赴试试水”,却在年斥金万美金修了这片在云浮真正意义上的厂房,这让云浮老人看傻了眼。 云浮地方志编撰人 老潘:他投资是用美圆来计算的,不是人民币,是外资。要求都是很高的,对石材方面不是要人,而是要人才。 这个在老潘眼中云浮真正的企业,让他看到了很多活了大半辈子都没看到过的东西,老板徐庆启很低调,他不愿意在镜头前露面,但他现代化的经营理念,却在悄悄让创业成了云浮真正意义上的龙头,它注定要给以家族经营为主的本地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 创业公司经理魏玉梅政府比较支持,比较欢迎外资在云浮发展。 我们招了博士生来给我们管理的,不是像小作坊,毕竟企业要树立企业形象。 在创业修建新厂的第二年,当地政府终于试图改变云浮的现状,一个石材专业市场正在建造,他们打算让石材走廊的石材厂都来这里卖石头。不过,市场上个铺位,据说才租出去。云浮石材的新发展能否如政府所愿,还是个未知数。 区长:混在一起,管理混乱,要规划专业市场,全国最大,质量最好。。。 2 经过两代石商的努力,云浮展现出了新的姿态。同时一股股外来的力量又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云浮的发展。他们给云浮带来了艺术工艺,带来了经营管理模式,还带来了压力、冲击和问题。到底中国石都云浮能否突破今天的困局呢?我们期待云浮新的崛起。财富故事石头记就说到这里,再见。 (资讯来源自网络) 赞赏 长按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心心相印北京治疗白癜风最有名的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