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覆盖背景下,提高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理论修养和专业知识掌握程度至关重要。培养能做、能写、能讲、能传的双百社工,背后最为关键的一环不仅在于实际操作的能力获得,更在于思维意识和逻辑的提升。为此,云浮新兴县各社工站充分发挥实习生(社会工作硕士研究生,MSW)的专业知识和理论修养优势,自发于年9月17日在新兴县地区中心举办共学活动。此次共学由车岗镇实习生高琦(中山大学MSW研究生)和郑先令(华中科技大学MSW研究生)进行分享,由车岗镇副站长韩立怡主持,新兴县所有社工站近30人主动参与。 活动伊始,韩立怡根据“肇庆云浮江门片区骨干学习网络成长营”的学习内容结合自身心得体会为大家介绍了全覆盖背景下,各站点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次强调了学习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的重要性。 能人效应在自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一个向村民学习的视角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郑先令,将在车岗镇社工站两个多月的实习经历和理论知识以及自己的研究相结合,进行了“能人效应在自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一个向村民学习的视角”颇富本土化思维的分享。首先,他从“双百”社工自组织培育的实际情况,自组织培育对社区治理和在“双百”社工模式中的重要性阐释了选题缘由,并明确了此次分享的共学目标和任务。在同工一分钟回想自己站点培养自组织的过程后,开始引入自组织的概念、特征以及能人的定义和类型。自组织的定义强调情感性、认同性关系以及共同的志业取向,同时强调因内部合作需要而产生合作规范、自治理机制,最终维持系统长期秩序。郑先令从静态和动态两大维度为同工解释了自组织的特征,并通过举例阐释能人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三大类型。 在理解核心概念之后,他便引导同工思考为什么能人可以在自组织当中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一是因为能人是撬动自组织发展的“支点”,在中国这样一个关系社会中,自组织能否发生的关键仅在于社区自身是否拥有基本的社会资本存量,也在于是否存在一个或若干个民间领袖或精英。并通过费孝通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和实际生活例子对这一原因进行解释。二是因为两个符合本土气质的工作方法:人情法则和均分法则。中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在农村更为突出。但人情法则不能完全解决推动自组织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因此能人们运用均分法则进行平衡,但这往往达不到工作预期,这是因为机会、参与、过程、结果等方面很难做到完全平等。随后,郑先令开始引导同工从能人的工作方法中汲取营养,看到来自村民工作经验的优势,并结合专业知识的反思,更能够提炼出符合本土的专业价值、知识和技巧,从而推动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他指出,从能人效应在自组织培育中发挥作用的过程,可以得出以下启示:一是人情法则启发我们:“合情合理”或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倾向,实际情况中避不开人情关系,专业要求中倡导价值中立。因此“合情合理”是第三条道路,既能保证“不因情而偏离”,又能保证“不因理而死板”。他通过分析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进行论证,并引用OLeary的专业伦理界限图来避免人情关系带来的专业困境。 “同工对话 Q:我想问一下,就是我们在举办爱心餐活动的时候,大家如何处理没吃完的食品的?如果说分给志愿者吧,好像觉得来做志愿者还可以得到好处。如果有多的,又不分给志愿者又显得不近人情,而且浪费了粮食。A:针对爱心餐前两期发现一些现象,发现食物会有剩余,该如何处理?然后我们会组织妇女们一起开座谈会,然后利用PPT的形式,将问题抛出给妇女们讨论,让她们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然后她们会说:我们可以尽量让老人家吃饱先,将食物尽量让老人家吃,然后剩余的再志愿者就餐,如果没有那我们不吃也无所谓。遇到一些瓶颈的问题,比如爱心餐的柴没有了,应该怎么办?将问题抛给妇女们,她们会帮你想对策妇女们会自动说捐赠出来,还有平时会看见每人要点柴,会自动说搬到爱心餐厨房里。 二是充分发挥能人效应,突显村民主体地位。很多社区中原存的自组织足迹足以证明村民的能力,所以社工既要激发现有社区资本存量,更要以社区为本和村民为本。三是注意区别志愿者和社区骨干的关系,他从意识层面、稳定性和两者关系进行分析。四是需要警觉能人冲突和村村冲突(自然村)。五是思考或反思培育自己社区自组织的最终落脚点。六是将公平问题放在心上,随时警觉,并要注重机会平等、参与平等、结果平等和资源平等等方面。 “同工分享我认为从自组织的发展来讲,骨干是来自于自组织里面的成员,他是会从自组织的长远发展去考虑问题的,志愿者只是偶然性为了自组织的发展提供某一种服务而已,他不会长期考虑自组织的发展;此外,骨干一般是自组织里面的人,而志愿者可以是自组织里的人,也可以是自组织外的人。 性别意识与社会工作在短暂的休息之后,由来自中山大学的高琦为大家带来以“性别意识与社会工作”为主题的分享。首先,她将所有成员分成3组,用“小剧场”(含有性别歧视)的形式引出主题。随后,她对同工们提出“你对表演的情景有怎样的看法?”“这些情景引起了哪些人物的哪些反应?为什么?”等问题引起大家对性别的反思。在这些讨论之中,她向大家介绍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社会性别是一种社会的标签,是社会基于两性生理差异而赋予他们不同的期望、要求和限制,包括性别角色、性别分工、社会期望等,与社会文化和心理有关。 在各位同工有一个词语说出对女性/男性的特征后,高琦开始向大家介绍性别气质对男性和女性的描绘,从而引出社会建构论对其进行解释,并且通过实例论证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性别建构和个体性别意识的影响。随后,她简要介绍了性别视角的家庭暴力和性别视角下的社会工作介入。最后,她向同工发问“为什么社会工作者需要有性别意识”引起了大家的深思,并且开始引导大家反思在妇女志愿组织培育过程中性别意识是如何运用的。 自发而成的学习行动体现的是乐于学习、勇于上进和对案主负责的心理动态。此次共学营以自组织和性别意识为主题开展,既贴切农村社会工作的必备知识,又充分地将各站点在此两方面的困境进行了串联性分析,加之各站点经验的相互分享,更加有效地培养了同工们的专业价值,一定程度提升了专业知识,也巩固了专业技巧。 -同工反馈- 同工1:在《能人效应在自组织中的作用及其对社会工作的启示》的学习中人情法则和均分法则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双百的驻村模式决定了我们与社区居民有着一定的信任关系,只有成为了熟人,才能更好地互相帮助。当村民给我们送去各种农产品时,收还是不收?由人情关系来看我们要收,但专业需求方面要求我们保证价值中立,不能收服务对象的东西。结合本土如何合情合理解决这种情况?我们讨论的结果是综合实际情况和专业需求发展属于本土的解决方法。对服务对象送的价值大小进行评估,农产品、小零食这些价值价格比较小的可以走人情,往后自己有想要分享的东西也可以给他们分享回去,而对于金钱、价值价格大的东西,我们要坚持专业价值中立,并与服务对象说明情况。总的来说就是灵活处理,保持价值中立的前提下的礼尚往来。 同工2:在实务中会发现很多性别不平等的现象,但由于社会多方的建构,我们有时候会忽视了一些问题,缺少文化敏感。通过学习,社工不仅是要自己提高性别意识,在服务过程中需要注意性别不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