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浮人眼中, 冬至比春节更加重要。 一顿丰盛的晚餐自然是必不可少。 云浮人冬至都会吃什么? 一起来看看吧~ 冬至传统 云浮人冬至的习俗,有吃糯米饭传统。 糯米饭寓意温暖, 从年头到年尾都暖笠笠。 广式糯米饭, 必定要有腊肉、腊肠等经典配料, 这两样配料也是整锅糯米饭的灵魂所在。 其次必不可少的就是汤圆,象征着团圆, 就像北方人喜欢吃的饺子, 都是一个圆圆满满的象征。 冬至“加餸” 广东人成日都话:无鸡不成宴; 云浮人都唔例外, 冬至呢一日,餐桌上必定会有鸡。 一般都是白切鸡,为什么? 因为方便拜神。 淋上酱油,花生油、姜葱香菜等配料 混合而成的美味酱汁, 皮脆肉滑的白切鸡上台! 除咗有鸡,仲会有烧猪肉。 过时过节,“买旧”烧肉“逢神”显得尤为重要, 切烧猪肉都好有技巧, 必须快刀侧切,才不会将“啵啵脆”的皮切碎, 食之前撒上白糖,肥瘦相间,又香又脆,正! 除左上面两个拜神必备菜色, 云浮过冬仲“兴” 酿!菜!包! 酿油炸,酿苦瓜,酿辣椒,酿冬菇,酿豆腐, 仲有日报君最爱的“猪肉网酿蚝豉”, 满满的一大锅,一家人你一块我一啖, 寒冷的冬天也变得温暖~ 当然,“识饮识食”嘎云浮人 冬至餐桌上绝唔会得呢几个“餸” 仲会有..... 炆羊肉、兔肉、鹅肉、狗肉、驴肉等各种肉, 白灼虾、炒花甲、松子鱼、桂花鱼等各种海鲜, 据闻新兴地区仲会包粽仔~ 云城地区会炒米饼~ 在云浮有句话叫“冬大过年”, 冬至对云浮人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 全家人齐聚在一起,吃丰盛的团圆饭! 明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冬至了, 你知道为什么人们常说“冬大过年”吗? 不知道的亲,赶紧往下看↓↓↓ 中国传统岁时节日非常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三月三、四月八、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一个“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成为节日,而且还是个重大的民间节日。云浮方言叫“过冬”,古老儿歌这样唱:“十一月系冬,十二月系年……。”还有从老太爷辈传下来的俗语——“冬至大过年”。但细想,旧时所谓“大”者,究竟大在哪里? “大”在历史悠久 ▲"冬至煮围炉以祀" 早在周朝,冬至日祭天,先民把冬至视为“岁首”,即新年、一年之始;汉代,被列为令节(即佳节);唐宋时与“岁首”并重,五代、宋元称为“亚岁”,即仅次于“年”;南宋时曾“重冬至而略岁节”,冬至日家家互送节物,有“肥冬瘦年”之谚;明代时除称亚岁,又称冬节、大冬,成为大节日,主要活动有皇帝祭天、贺冬,送寒衣。新会现存最早的县志——明万历《新会县志》有提到冬至,“冬至煮围炉以祀”,祀即祭祖,“围炉”即今天的“打边炉”围食。清代后期沿袭古俗,民间有“冬至大如年”、“冬至大似年”的说法。鉴于历史沿革和顺应民心,辛亥革命后国家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大”在祭祀 ▲《冬至汤圆》By青藤 紫筠古代祭祀事大。皇帝祭天,百姓祭祖。六朝《三辅黄图》说:“阴阳之别,以日冬至祀天,夏至祀后土。”明清时期,朝廷冬至祭“为国大典”(清《帝京岁时纪胜》),而民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较盛;新会人家“冬至煮围炉以祀”,既反映礼俗,也反映了食俗。清康熙《新会县志》记:“冬至祭始祖以下至于祖祢。”祖祢,先祖和先父,亦泛指祖先,俗语“拜白公”。清道光《新会县志》又记:“祭礼,春秋祭于祠,其仪盛;冬至亦祭,其仪简。”家庭冬至日做汤圆来拜祀;睦洲、沙堆等地还有“纂酸”(做酸食)拜祀。 “大”在团圆 与除夕年晚饭一样,冬至日家家户户都合家团聚吃团圆饭,外出的能赶都赶回来。一家人做一顿丰盛的饭餐,拜祖后才吃。只是这顿饭不及年晚的隆重。 “大”在安排农事生计 农耕社会以农为本,秋收之后不久到冬至,进入农闲,又要准备明年的生计,安排生产、生活和经济开支。“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冬至在每年公历12月21~22日,为农事二十四节气中重要的一个,前一日(一说后一日)为“小至”。冬至是一年中最“夜长日短”的一天,因为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北半球获得太阳热量最少,是阴气最重的日子。“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古人把冬至看成节气的起点,从这天起,日照一天天长起来,本地也几近结束“北风北月(月头,新会方言,阳光)”的干爽、晴朗天气。新会民间还以冬至日的晴雨卜新年气候,有“阴冬烂年”等谚语流传。 说着说着都饿了, 明天就是冬至了, 在外的游子们都准备好回家过冬了吗? 大家都想好吃什么菜了吗? 你乡下过冬又有什么习俗呢? 在留言区讨论一下吧~ 儿子 妈,听晚食乜餸啊? 妈 食咩啊~食“龙肉”咋!? 祝大家冬至快乐~ 本文内容来源于云浮日报 赞赏 长按白癜风专家公益援助北京中医院治疗白癜风
|